太湖大學堂承辦 | 海峽兩岸崑曲評彈「清韻雅集」

2018年5月26日,「清韻雅集」海峽兩岸崑曲評彈互融交流表演活動在太湖大學堂上演,本次活動由太湖大學堂承辦,ICI國際文教基金會贊助。
 
崑曲、評彈,六百年來在戲曲藝壇展現出一種人文精神。而作為百戲之師的崑曲,更是與吳江有著深厚的淵源。以沈璟為代表的“吳江派”曾在曲壇產生了重大影響,今年恰逢“曲壇盟主”沈璟誕辰465周年。由吳江江南佛教與文化研究學會發起,聯合中國崑曲研究中心、吳江清音崑曲社共同舉辦,並由臺灣蓬瀛曲集劇團、臺灣大音雅集劇團、蘇州崑劇傳習所、蘇州評彈學校等共襄盛舉,將崑曲、評彈融入校園的文化盛宴,讓我們一起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尋夢之旅。
 
崑曲、評彈融入校園的文化盛宴
 
第一場 庵堂認母
 
說到評彈,蘇州人都會為她豐富多彩的彈詞流派唱腔而津津樂道!《玉蜻蜓》 是中國清代彈詞作品,蘇州評彈《庵堂認母》,這骨肉相認的真情流露,經著名評彈作家陳靈犀整理加工,文學性和思想性有了進一步的提升。讓我們共同欣賞聶景安、孫小妹兩位老師的精彩演繹,感受評彈之美。
 
 
 
第二場 遊園驚夢
“原來姹紫嫣紅開遍,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。良辰美景奈何天,賞心樂事誰家院”,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,引人入勝千古流傳,都出自《牡丹亭》的《遊園驚夢》。春光無限好,“不到園林,怎知春色如許!”
就讓我們跟隨著蘇州崑曲傳習所的吳超越、沈羽楚、汪鈺三位專業表演青年藝術家,去領略杜麗娘家後花園的春光,進入杜麗娘的夢境,一起看一看她與柳夢梅的故事。
 
 
 
 
 
第三場 拾畫
在幽遠靜謐的園林中,體會春天的神韻。杜麗娘從夢中醒來,才發現原來一切都是夢,尋夢不得,一病不起,香消玉殞。那副她的自畫像,就藏在花園的太湖山石下。萬里之外的男主人公柳夢梅登場了,他從嶺南跋涉而來,拾到了那副畫。“不在梅邊在柳邊”的機緣巧合,後面的故事就從這幅畫而起。讓我們一起欣賞朱惠良老師對《拾畫》唱作揮灑自如的獨特演繹。
 
 
 
第四場 瀟湘水雲
 
我們常說“高山流水遇知音”,音樂是表達情感、尋覓知己的獨特方式。古人常常以琴傳情,留下了一段段佳話。由洪慧蓉、林祖誠兩位老師的一齣《琴挑》中,在一個月色明媚的秋夜,白雲樓下琴聲陣陣。一曲《瀟湘水雲》,淒悽楚楚,細數離情。於是,一段互為操琴的知音相和之情的故事便由此開始。
 
 
 
《尚書堯典》有載舜言:「師言志, 歌永言,聲依永, 律和聲」。戲曲是文化借助文學藝術表演形式傳承的一總手法,希望通過這次盛會,太湖大學堂的孩子走近戲曲,感受戲曲之美,激發出我們心中獨特的戲曲記憶,及對於戲曲藝術等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和尊敬。
 
演出臨近尾聲的問答環節,現場同學把握機會踴躍發問:為什麼評彈也要學古箏?評彈和崑曲有什麼不同?
 
演出結束,主持人邀請所有表演老師上臺,接受我們的謝意,同學代表為藝術家們獻上鮮花,校董李素美老師懷著激動的心情,向各位表演藝術家致謝,並寄予了對傳統戲曲藝術的美好祝願。